t55p53

标签: 顺治

刚收到的一枚古币:顺治通宝,背云一厘,花了88块钱买的,虽然不算出色,感觉还行吧

刚收到的一枚古币:顺治通宝,背云一厘,花了88块钱买的,虽然不算出色,感觉还行吧

刚收到的一枚古币:顺治通宝,背云一厘,花了88块钱买的,虽然不算出色,感觉还行吧。这几年,顺治通宝的价格涨的很快,可能和人们喜欢组“小五帝钱”有关系吧。这枚古币属于顺治通宝五式中的第三式,“云”代表云南局,“一厘...
明末江南士绅们为什么死抗朝廷税赋没有一点关心国家的意思?江南士绅:大明的税收关我

明末江南士绅们为什么死抗朝廷税赋没有一点关心国家的意思?江南士绅:大明的税收关我

明末江南士绅们为什么死抗朝廷税赋没有一点关心国家的意思?江南士绅:大明的税收关我什么事?税是不可能交的,这辈子不可能交,大清来了那也是皇权不下县,我还是这一亩三分地的土财主。叶方霭出生在1629年的江苏昆山,家里世代书香门第,他兄弟叶方恒也中了进士。从小他就埋头苦读,经史子集样样通晓。顺治十六年科举,他高中探花,和状元徐元文是同乡同榜,入朝当了翰林院编修,主要负责校订书籍和起草文书。那时候他风头正劲,朝廷里不少人看好他前途。可没想到,顺治十八年江南奏销案爆发,叶方霭因为欠税一文钱就被贬官两级,从翰林编修降成闲职。这事闹得沸沸扬扬,民间流传“探花不值一文钱”的说法。他上疏辩解,说自己田产就三斗七升五合,欠款太小,但朝廷不买账,直接驳回。从此他的仕途卡壳了好几年。贬谪后,叶方霭没彻底沉下去,康熙初年慢慢复起,先当侍讲,在讲堂给学生讲解经典。后来升到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刑部侍郎,处理各种政务。康熙十七年,他参与修撰《明史》,当上总裁官,和张玉书一起主持工作,审阅大量稿件。他的性格耿直,一生著述不少,《读书斋偶存稿》收集了他的诗文,风格绵丽幽深。朝鲜使臣来访,还重金求购他的作品。叶方霭一生起起落落,到1682年病逝,谥号文敏。他的经历典型反映了清初士绅的处境,顺治康熙两帝赏识他的学识,但奏销案的打击让他吃尽苦头。明朝中叶开始,江南士绅家族手握大片土地和财富,对朝廷粮税却总找借口推三阻四。他们觉得国家税收跟自家没啥关系,只管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当土财主。这种心态根深蒂固,主要因为地方上形成了集体默契,大家一起拖欠,层层包庇。地方官多是同类出身,不敢得罪这些有势力的家族。拖欠税款的方式很简单,先缴一部分,剩下用各种理由拖着,承诺明年补上,还立字据。可实际呢,从缴一半欠一半,渐渐到只缴两成甚至一分不给。为什么这么大胆?因为王朝有大赦的习惯,皇帝登基、生子或打胜仗,就会减免全国税收,欠款直接勾销。士绅们就专门等这个机会,大量欠税等着免掉。更过分的是,他们主动制造大赦理由。比如伪造祥瑞,上报朝廷求赦;或虚报灾情,说洪水毁田,地方官跟着上报,减税令下来,他们却没啥损失。遇上战乱,还勾结匪徒制造损失,减税获利最大。催税的吏员上门,他们雇穷人代受杖责,地方官睁眼闭眼。这种惯例让税款成了纸面数字,朝廷收不上来。北方农民因为税重起义,江南百姓日子过得去,但士绅操控舆论,鼓动大家一起抗税。他们压榨没背景的商人和小民来补缺口,地方官借名目加征。结果中央财政越来越空虚,军队缺饷,边疆吃紧,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可士绅们呢,只顾自家田园,无视国事。这种自私行为,直接加剧了明朝的财政崩溃。清军入关后,一开始优待江南士绅,想稳住统治。顺治十七年,江宁巡抚朱国治上任,针对明末欠税,发起大规模清查,四府一县的士绅全造册,限期补缴。清廷以军饷为由,派兵帮忙,严惩不从的家伙。士绅想用老办法抵制,比如去孔庙哭诉官府苛刻,但直接被镇压。逮捕上万欠税者,抄家灭族的不少,革除功名的达一万三千多人。不管欠多欠少,一律重罚。叶方霭欠一文钱被举报,上疏辩解也没用,直接贬两级,授上林苑蕃育署丞,管些种植养殖的事。其他像徐元文兄弟也受牵连,江南士林人人自危,只能赶紧补缴欠款。前后近十年,清廷把税银全收齐,士绅再没拖欠的余地。这案子不光是为钱,还借机打压反清势力。支持清朝的轻罚,反对的就重惩,用欠税名义抓捕。江南士绅从明亡中侥幸活下来,却在清初被忌惮,官方史书禁录此案,他们私下只能叹气。叶方霭仕途中断几年后,康熙中复职,继续主持《明史》修撰,直至1682年去世。他的故事成了奏销案的缩影,江南士绅整体遭重创,从此低调许多。
这是我收存的一枚古币:顺治通宝。直径27毫米以上,属于品相比较好的了,目前的市

这是我收存的一枚古币:顺治通宝。直径27毫米以上,属于品相比较好的了,目前的市

这是我收存的一枚古币:顺治通宝。直径27毫米以上,属于品相比较好的了,目前的市场价格大约在150元左右。组“小五帝钱”用的就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这几年,清朝古币的价格上涨很快,特别是雍正、顺治、康熙,...
顺治年间,以给事中龚鼎孳为首的一批人弹劾冯铨,后者属于魏忠贤阉党一派,而为东林党

顺治年间,以给事中龚鼎孳为首的一批人弹劾冯铨,后者属于魏忠贤阉党一派,而为东林党

顺治年间,以给事中龚鼎孳为首的一批人弹劾冯铨,后者属于魏忠贤阉党一派,而为东林党旧人的龚鼎孳就抓住这点,指责大明两百年国祚毁于魏忠贤之手,而魏忠贤最得力的干将就属冯铨,所以应该要处罚冯铨。按说不管冯铨还是龚鼎孳...
年仅17岁的顺治帝,不顾满朝反对,坚持要废掉皇后。理由不是朝政,也不是族群,而是

年仅17岁的顺治帝,不顾满朝反对,坚持要废掉皇后。理由不是朝政,也不是族群,而是

年仅17岁的顺治帝,不顾满朝反对,坚持要废掉皇后。理由不是朝政,也不是族群,而是“夫妻分居三年”。皇帝的私情凌驾于政治,这在以祖制和联盟为重的满清皇室,是极其危险的信号。可更戏剧的是,他废后不久便追悔,想复立皇后...

电视剧把贾宝玉拍得清纯可爱,就说明导演根本就没看懂红楼梦。1.贾宝玉和袭人尝禁

电视剧把贾宝玉拍得清纯可爱,就说明导演根本就没看懂红楼梦。1.贾宝玉和袭人尝禁果,这个就不用说了,所有人都看到,大观园人尽皆知。2.茗烟和万儿大白天双修,贾宝玉跑过去阻止,竟然还觉得万姑娘明艳动人,就感觉是个老手了。这段其实是讽刺万历皇帝和万贵妃。3.秦钟和尼姑能儿刚入巷就被宝玉破坏,这次不是简单地说话打断,而是用手按住两个人,没有丰富经验怎么可能这样操作。这就是讽刺顺治皇帝出家4.经常吃丫环的胭脂,说的很委婉了,就是强吻,糟蹋下人而已和中山狼孙绍祖和混世魔王薛番有什么区别?5.非得睡秦可卿的床,你说他不懂?
1654年,顺治不顾群臣反对,废了皇后孟古青。孟古青被废后,回了蒙古娘家,谁知她

1654年,顺治不顾群臣反对,废了皇后孟古青。孟古青被废后,回了蒙古娘家,谁知她

1654年,顺治不顾群臣反对,废了皇后孟古青。孟古青被废后,回了蒙古娘家,谁知她已有身孕。她顺利诞下了龙裔,这时候的顺治后悔了,想着把龙裔接回来,但是老丈人直截了当的拒绝了。孟古青是蒙古科尔沁部的人,家里背景不简单...
1921年,北洋政府发不出工资,就将故宫内8000麻袋大内档案,以4050银元的

1921年,北洋政府发不出工资,就将故宫内8000麻袋大内档案,以4050银元的

1921年,北洋政府发不出工资,就将故宫内8000麻袋大内档案,以4050银元的价格,卖给了造纸厂。造纸厂正要将档案通通化浆造纸时,一个人急匆匆赶来,说他愿出三倍价钱买下来。这个人就是国学大师罗振玉正是他的惊天一搏,从沸腾的纸浆锅里抢回了中华文脉的最后一缕魂。那时候北洋政府的财政早已千疮百孔,官员欠薪数月,实在是发不出工资来。但是不发工资员工不干活那不是更没钱,陷入死循环,他们也要养家糊口啊。无可奈何之下教育部盯上了故宫角落里积灰的“累赘”,那时内阁大库档案。而这些装满了明清诏令、刑部案卷、边疆军报的麻袋,堆满了午门门洞,重达十五万斤。当官员们草草贴上“无用旧档”的标签,以4050银元折合一麻袋5毛钱卖给纸厂,价格甚至低于市价白纸。这让纸厂老板程运增喜滋滋派车拉货。在他看来,这些盖着龙纹印章的奏章与市井废纸无异。撕碎蒸煮、化浆再造,便是新纸的原料。短短几天,三百多袋档案已在沸水中翻滚,乾隆朱批与刑部密函碎成纸沫,混入市井包装纸中。没人知道,一场“纸上灭史”的灾难正在上演。这可是大清朝最后留下来的,别的不说那也是极具历史意义,就这样给毁了多少有点不合适。而转机始于一次偶然。当时罗振玉踱步琉璃厂书摊时,瞥见一份糊书皮的残纸。在黄宣纸右下角,赫然钤着清宫独有的淡红龙纹玺印!摊主漫不经心道,造纸厂边角料,多的是!罗振玉浑身冰凉,内阁大库档案竟被当成废纸处置!之后的他狂奔至纸厂,而眼前的场景触目惊心。蒸锅腾起酸腐雾气,工人扯着题本封面随手撕扯,顺治年间的漕运奏折正被抛入浆池。罗振玉当即拍案,按原价三倍,一万二千银元,剩下的我全要!要知道这笔巨款几乎掏空他家底,但是这个举动却让七千多袋档案逃出生天。当时他这一举动遭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就连工头都嘀咕,这老头疯了,买烂纸比新纸还贵三倍!”之后这些档案暂存北京善果寺,但是难题才刚开始。麻袋堆积成山,虫蛀霉斑遍布,乾隆御笔与刑部死囚案卷混杂一团。不妥善保存的话,不出多日这些个纸张就得烂的差不多。之后罗振玉雇了十二名书生昼夜整理,每月仅租金就耗去他半数薪水。最艰难时,他当掉收藏的古董贴补开支,夫人埋怨,全家啃窝头,你就守着这些发霉的纸!而在整理中,惊世文献接连浮现。洪承畴密揭,详述清初招抚江南的残酷手段,颠覆正史记载。还有崇祯册封琉球国王敕谕,印证明朝对东亚藩属体系的最后掌控。那顺治剿郑成功密令,揭露清廷“迁海禁运”政策的内幕决策。罗振玉将珍本辑成《史料丛刊初编》,自费刊印时却遭非议,倒卖国宝牟利!”他苦笑题序,不求显达,但存史魂。1924年,罗振玉终因财力枯竭,将档案转售藏书家李盛铎。离别那夜,他抚摸麻袋喃喃,我救得了命,却养不起你们了,于是这批文献就此开启流转。到了李盛铎的手里,他剔除重复文献,首次建立分类目录。到了1928年中央研究院接管,傅斯年率团队抢救修复,从中整理出《明清史料》四十册。最终在1958年的时候并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为清史研究的核心库藏。讽刺的是,当年被北洋政府贱卖的档案中,竟包含其官员先祖的奏折,子孙为领薪水,差点把祖辈的历史煮成纸浆。罗振玉的学术贡献无可置疑,释读近500个甲骨文字,开创断代研究。而且力促学部购回残存经卷,首次提出“史料即国脉”的理念。但1932年投奔伪满洲国的选择,让他背负“汉奸”骂名。垂暮之年,他在旅顺埋头整理劫余档案,将6万件文献捐给奉天图书馆,看似在赎罪。有人说他救活了纸上的历史,但是却玷污了自己的历史。”罗振玉的壮举敲响了警钟。1950年,新中国建立首个国家级档案馆。1983年,《档案法》颁布,明文禁止损毁历史文献。如今,湖北省档案馆的“汉冶萍档案”通过恒温库房与数字扫描重获新生。而当年罗振玉抢救的七千麻袋档案,已有230余件作为“罗氏家藏”永存旅顺博物馆,扉页朱印“臣罗振玉壬戌所得内阁秘档”仍殷红如血。再宏大的历史,也得靠人去守。再好的纸,也要有人说“不准烧”。如果没有他从沸腾的纸浆锅里抢回了中华文脉的最后一缕魂,那是多大的损失,他才是真正的守护者。
顺治10年,恪纯长公主与吴应熊大婚当日,驸马来到洞房。公主偷偷瞥了驸马一眼,顿时

顺治10年,恪纯长公主与吴应熊大婚当日,驸马来到洞房。公主偷偷瞥了驸马一眼,顿时

顺治10年,恪纯长公主与吴应熊大婚当日,驸马来到洞房。公主偷偷瞥了驸马一眼,顿时脸色一沉。那年的北京城,寒风裹着细雪钻进公主府的雕花窗棂,恪纯长公主阿吉格攥着喜服的袖口,指尖在绣金的凤凰纹样上无意识地摩挲。红烛将...
1661年,顺治皇帝刚咽气,才20岁的贞妃就被逼着殉葬,当太监拿着白绫过来时,她

1661年,顺治皇帝刚咽气,才20岁的贞妃就被逼着殉葬,当太监拿着白绫过来时,她

1661年,顺治皇帝刚咽气,才20岁的贞妃就被逼着殉葬,当太监拿着白绫过来时,她却突然提出要喝一碗红豆粥才肯赴死,一碗粥下肚后,贞妃摸着滚圆的肚子哭喊道“姐,都是你害了我呀!”她姐姐,就是大名鼎鼎的董鄂妃,顺治皇帝爱到骨子里的女人。咱们得把时钟拨回到董鄂妃进宫那会儿。她妹妹,也就是后来的贞妃,几乎是跟她前后脚进的宫。同样是青春貌美,同样是董鄂家的女儿,两人的命,从踏进紫禁城那刻起,就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董鄂妃,那是什么样的存在?这么说吧,她是当时后宫里的“顶流”。她爹在江南待过,所以她身上有股子江南女子的温婉灵秀,会读书,能写字,情商智商双双在线。顺治帝一见,魂儿都没了。进宫一个月封“贤妃”,再过一个月,火箭式提拔成“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皇后不敢惹董鄂妃,那这股邪火往哪儿撒?可不就全撒在董鄂妃那个同样姓董鄂,却没啥存在感的妹妹——贞妃身上了嘛。所以,贞妃自打进宫,就活在姐姐的光环和阴影里。一方面,她是“皇贵妃的妹妹”,没人敢真把她怎么样;另一方面,她也成了后宫女人们嫉妒和怨气的垃圾桶。那些对董鄂妃的不满,明里暗里,都转嫁到了她身上。她想活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死死抱住姐姐这棵大树。后来,董鄂妃生了皇四子,顺治高兴得跟什么似的,又一次大赦天下,公开说“这是朕的第一个儿子”,那架势,就差直接宣布这孩子是太子了。那段时间,是贞妃在宫里最扬眉吐气的日子。谁都觉得,董鄂家要出下一代皇帝了,她这个未来的“太后姨母”,分量自然不一样。可惜,好景不长。这孩子没多久就夭折了。孩子的死,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董鄂妃伤心过度,身体一下子就垮了。偏偏这时候,孝庄太后病了,皇后不去伺候,反倒是刚丧子、身子虚弱的董鄂妃拖着病体去尽孝。后来,顺治又闹着要为她废后,董鄂妃又吓得长跪不起,求皇帝收回成命。这么一折腾,真是铁打的身子也扛不住。董鄂妃名为代行皇后之权,实则是干着皇后的活,操着皇后的心,却没有皇后的名分,里里外外,心力交瘁。贞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肯定劝过姐姐,别那么实在,多为自己身体着想。可董鄂妃是什么人?她善良,也或许是身不由己,她得用行动回报皇帝的爱,也得为家族挣得体面。1660年,年仅21岁的董鄂妃,香消玉殒。姐姐死了,最伤心的是顺治,但处境最难的,是贞妃。靠山,倒了。她成了后宫里最尴尬的存在,一个活着的、属于董鄂妃的“附属品”。顺治皇帝在爱妃死后,万念俱灰,整个人都垮了,没过几个月,也染上天花,跟着去了。皇帝驾崩的丧钟敲响时,贞妃知道,自己的丧钟也响了。殉葬这玩意儿,是个特别残忍的旧俗。明朝朱元璋就搞过,后来明英宗给废了。可到了清初,这股歪风又刮了回来。努尔哈赤死时,大妃阿巴亥就殉葬了。按着关外的规矩,大人物死了,得有妾室跟着走。因为她是董鄂妃的妹妹。孝庄太后本来就不喜欢董鄂妃,觉得是这个女人把儿子迷得五迷三道,连江山都不顾了。现在儿子也跟着去了,这笔账,总要有人算。董鄂妃已经死了,那她妹妹,自然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让她殉葬,既能全了顺治帝“与爱妃生死相随”的痴情名声,又能安抚宫中其他人的怨气,更能敲打董鄂氏一族,简直一举三得。所以,贞妃的殉葬,说是“自愿”,其实是“被自愿”。她没得选。她不“自愿”,整个董鄂家族可能都要跟着遭殃。她用自己的命,给姐姐和皇帝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买了单,也为家族换取了最后的安宁。1661年正月,养心殿的哭声还未散尽,几个面无表情的太监就捧着白绫,冲进了贞妃的寝宫。“主儿,您该上路了!”声音尖细,不带一丝温度。那一刻,20岁的贞妃,人生像走马灯一样在眼前闪过。她进宫,没享过一天真正的福,没得到过皇帝的一丝垂青,却要为那份不属于她的爱情去死。“姐,都是你害了我呀!”这一声“害”,不是怨,是痛。是啊,如果姐姐不是那么美,那么好,没有得到皇帝那份独一无二、足以致命的宠爱,自己又怎么会进宫?又怎么会被卷进这潭浑水?又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姐姐的荣华富贵,最终成了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不是死于某个人的命令,而是死于那个时代,死于她无法挣脱的身份。康熙即位后,感念她的“贞烈”,追封她为“贞妃”,并下令善待其家人。她用死,换来了一个名分和家族的平安。她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后一位殉葬的嫔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