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不动,万紫千红”“谈钱伤感情,不谈钱没感情”……
近年来,农村高额彩礼问题受到公众普遍关切。在一些地区,彩礼被异化为“家庭地位”的象征,部分家庭一人结婚、全家负债,很多家庭“望礼兴叹”,这样的状况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9月1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召开部分省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农村高额彩礼问题是文化习俗、性别失衡、城乡差距等多方面因素交织造成的,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此外,还会依法依规出台一些“低彩礼”和“零彩礼”激励措施,让家庭切身感受到移风易俗带来的实惠好处。
彩礼何时才能真正归于“礼”?不同年龄段的人是如何看待彩礼问题的?农视网记者对部分人群进行了采访。
彩礼——保障、尊重与压力的多元解读
“00后”受访者对“低彩礼”和“零彩礼”表示赞同
○张琪,女,30岁
○女方家乡:山东某村
○男方家乡:河南某村
“我们结婚的时候彩礼象征性给了6万多块钱,但也都作为我俩小家的启动资金共同使用了。当时双方父母都没有太多要求,男方给我们买了一辆不到10万块钱的代步车。我觉得结婚是为了让两个人组成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过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彩礼,去加重对方的压力。”张女士分享。
关于此次中央农办透露将依法依规出台一些“低彩礼”和“零彩礼”激励措施,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还是比较赞同这个措施的,因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很大,‘低彩礼’和‘零彩礼’能够降低年轻人结婚的负担,尤其对我们农村人来说,更能减轻负担,同时也能让我们的婚姻回归到父母那个年代的纯真样子,这也是很多人都想看到的。”
○侯婷,女,28岁
○女方家乡:浙江某镇
○男方家乡:浙江某镇
来自浙江省绍兴市某镇的侯女士今年1月份和李先生由家人介绍相识,因彼此情投意合,双方已于今年7月份订婚。
根据当地的习俗,订婚之前,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发彩礼”,所有礼节都按照传统流程进行。据侯女士介绍,他和李先生虽然认识时间较短,但人是熟悉的人介绍的,人品、家庭都还比较了解,相对靠谱。相处几个月后,发现男生性格、人品都很不错,对方家庭待人处事也让人满意,再加上两人情投意合,自然就很快进入谈婚论嫁的环节了。
说及彩礼,侯女士分享,当地结婚的彩礼一般是10万,18.8万,自己结婚的话也不会向男的要太多。除此之外,男女双方都有第一次见家长的“见面礼”,通常情况下讲究“万里挑一”。但女方收了彩礼后,返还的嫁妆也会比彩礼多,最终彩礼和嫁妆都归女生自己所有。
“小时候觉得有没有彩礼无所谓,长大了反而变得现实了。虽然话说得比较难听,但人还是要为自己想着点。我认为结婚需要有一些彩礼,钱多钱少无所谓,就算给1万也是心意,得看对方能力。但是彩礼是一种象征,是男生对女生婚后的一定保障,能够满足彩礼,也算是对女生的一种尊重了。”侯女士说。
关于“低彩礼”“零彩礼”,侯女士说:“肯定不推崇高价甚至天价彩礼,如果真能有一些激励措施来规定彩礼的多少,也是一个减轻大众负担,避免攀比的好事儿。”
○李梦,女,32岁
○女方家乡:陕西某村
○男方家乡:河南某村
“我们结婚的时候在农村算是晚婚,我和我老公在外边因为工作机会相识,相处了一年多感觉还不错,就回老家结婚了。当时我的父母没有提任何要求,被求婚时老公给我买了一个一万多块钱的钻戒,结婚也没有要求必须买‘三金’,更没有要求彩礼钱。”来自陕西榆林某村的李女士向记者分享。
李女士说:“我们当时没有要彩礼,一方面是两个人工作时间久,彼此都有一些积蓄,另一方面是我的父母思想没那么传统,他们不仅没有主动要彩礼,反而在我结婚的时候为我花了不少钱。”
李女士表示,彩礼不过是男方对女方父母的一个交代及对女孩的一份尊重,没必要用多少来衡量。自己是典型的不主张用彩礼来促进婚姻的人,自己当时没有订婚仪式,结婚仪式也没有很复杂,既省心又省力,双方父母也没有太多意见。
“你看我们一分彩礼钱没有要,现在靠两个人的努力,在西安买了房,日子不一样过得很好吗?年轻人能挣就自己努力挣,出去工作挣钱机会那么多,没必要用彩礼来给对方增加压力,这样还能让父母少操点心。”李女士分享。
除了以上几位采访对象,农视网记者针对“低彩礼”和“零彩礼”话题对身边的“00后”群体进行了采访。
出生于2000年,来自北京郊区的男生小张分享:“北京地区姑娘出嫁一般不兴彩礼,但自己目前谈的是外地女孩,彩礼多少双方能够和气谈拢就好,自己能接受的范围是10万元左右。如果能够低彩礼或者零彩礼,从男生角度来讲可能更好,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无论彩礼多少,只希望彩礼最后会是小两口过日子的启动资金。”
出生于2004年,来自河北省某村的女生小赵向农视网记者分享:“我觉得彩礼作为大部分地区的传统习俗,不能一刀切,象征性地要几万块钱就行了。但现在社会生存压力大,推崇低彩礼、零彩礼,既减轻家庭负担,也保持对婚姻的祝福。”
家长群体:反对高价与攀比
彩礼应回归于真诚
来自湖北省十堰市某乡村的吴女士,家有一儿一女,儿子已婚,女儿也到了结婚的年龄。当问及如何看待目前乡村高彩礼的话题时,吴女士感慨道:“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儿女,我也当了婆婆,七八年前自家娶儿媳妇的时候,当时彩礼普遍没有那么多,现在有的地方高得离谱,我是很不赞同的,自己也有待嫁的女儿,彩礼给多给少我不会张口去要,男方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儿,我只想让闺女找个对她好的家庭就行,而不是把闺女卖给人家了。”
来自河南省南阳市某乡村的刘女士,家里有两个儿子,都到了二三十岁成家的年纪,记者向其传递了中央农办会上提及将依法依规出台一些“低彩礼”和“零彩礼”激励措施的信息,刘女士深有感慨,“我当然是举双手赞同了,我有两个儿子,都要娶媳妇了,如果还是高彩礼,我们这普通的农村家庭,怎么能支持得了俩孩子结婚的钱。毕竟娶人家的姑娘,我们也不能一分不掏,但也要量力而行。现在网上宣传很多乡村已经开始规定农村彩礼不能超过6万元了,我觉得这就很好。”
“我家是独生子女,只有一个女儿,作为家长我家里也没什么要求,只要两个人日子过好就行。”来自上海的杨女士认为,彩礼就是表达心意,只要心意到了就行,而且在自己身边还有不要彩礼的家庭。因此,她觉得应该积极倡导“拒绝高价彩礼”的做法,也不能有攀比心态,让彩礼回归于真诚。
来自山西的李女士认为,现在推崇的移风易俗不是抛弃传统,而是用更文明的方式去表达爱,不能用彩礼的多少去衡量情感。她希望大家别被形式束缚,少些攀比,多些真诚,别因为彩礼的问题,而丧失了对真爱的判断。
多地开展彩礼改革
破除“高价彩礼”陋习
2023年,江西多地提出以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约3倍值,来确定彩礼限额标准,超过即为高价彩礼。江西庐山市、抚州市金溪县等不少地区,率先设定彩礼上限6万元。
今年上半年,宁夏贺兰县实施农村“零彩礼”“低彩礼”奖励办法,为“零彩礼”女方家庭奖励5000元、“低彩礼”家庭奖励3000元;县社保中心还为“零彩礼”“低彩礼”夫妇及双方父母开通市域内公交免费乘坐功能;在2025年社区工作者招聘中,9名“零彩礼”“低彩礼”考生分别获得了笔试加1分、0.5分的优待。
前不久,河北省沧州市黄骅镇东孙村出台《东孙村关于规范红白喜事操办标准的通知》,其中规定:谢绝订婚宴,彩礼最高6万元,“改口费”不超2000元。通知中所提及的标准由村红白理事分会负责日常监督,村“两委”定期抽查;对违反规定的家庭,取消当年评优资格并公示通报;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须率先垂范,违者从严处理。
农村高额彩礼不是新问题。这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部署破解之策。比如,2022年的文件提出,“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2023年的文件提出,“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2024年的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2025年的文件提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加大对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彩礼本是传统婚俗的一部分,承载着对新人的祝福。但当它变成“明码标价”的买卖,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高价彩礼下,没有人能真正获利。这次中央农办的整治,既是对农村家庭的减负,也是对健康婚恋观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