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5p53

反思和创新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上)

秦中春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社会科学。传统土地经济学把土地看作一个独立要素或一般纯粹私人物品,从商品土地入手和以人地关系分析为核心进行分析,忽视了土地与一般劳动产品或可移动商品的差异,忽视了土地背后的人的劳动及社会关系的作用,忽视了土地利用条件的重要性、可变性及可控性。新土地经济学是从新的角度和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土地制度的设计和改革中涉及的经济问题的一种尝试。它对土地制度设计背后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方法和途径,试图解决新发展阶段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现实难题。

(一)探讨土地经济问题应从人入手、以人与人的关系分析为核心、考虑土地是准公共物品的特殊性并有科学、历史、比较、问题、整体和法治视角

新土地经济学以现代国家和土地公有制为背景,区别于传统土地经济学从商品土地入手和以人地关系分析为核心的生产力经济学模型,采用从人入手和以人与人的关系分析为核心的现代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模型,对现实社会中的重大土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系统研究。它认为,一个国家的可利用土地既不是纯粹私人物品,也不是纯粹公共物品,而是准公共物品;为了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平衡,需要在实践中引入条件转变为私人物品或公共物品使用。它将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在土地利用上的合理关系作为主要内容,将建构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在土地利用上的良好秩序作为基本目标,将新中国土地公有制的核心解释为土地由劳动者所有和劳动者受益并由国家或集体进行管理调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究土地经济问题,试图准确提出问题,合理界定问题,客观分析问题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科学视角。制度设计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人的思维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科学思维在现代社会是重要的,在土地制度设计中讲科学很重要。科学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以系统的思想将可感知现象尽可能联系起来,通过概念化对客观的规律性进行后验重建。随着人脑中的分析和发现的方法的变化,曾经认为无法分析的难题现在变得容易解决了。更为重要的是,有些难题的本质现在看来并不是如它们所表现的那样。美国洛克菲勒自然和医学委员会前副主席沃伦韦弗博士曾经写了一篇杰出的关于科学及其复杂性方面的文章,指出科学思维发展有三个过程:一是处理简单性问题的能力,二是处理无序复杂性问题的能力,三是处理有序复杂性问题的能力。简单性问题属于包括两个基本因素的问题,这两个因素在其行为中有直接的关系—两个有着直接联系的变数,这两个关联变数的结构本质上是简单的,十七、十八、十九世纪形成了这样一个阶段。无序复杂性问题属于包括成百上千、过万过亿,乃至多至20亿个变数的问题,这种复杂性包括了范围极广的各式各样的运动规律,但从整体来说,整个系统可能拥有一种有序的可以分析的平均特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直到1900年以后才由物理科学家(包括经常是先驱者的数学家)发展出来,主要依靠强大的概率理论和统计力学的技术,比如,在大型电话交换领域和金融保险领域的应用等。有序复杂性问题是不同于简单性问题和无序复杂性问题的另外一种问题,其变数的数量较多但是有限的,这些变数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问题是可以被理解和预测的,就如遗传和生命科学问题一样,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一直到1932年仍旧非常落后,在近几十年取得了重要进展,基本思路是先确定一个具体的因素和变数,然后再想方设法将这个因素或变数与其他因素或变数建立紧密关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用到两个相互关联变数和无序复杂性问题分析方法。

历史视角。制度内容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发展是有历史性的,由政治革命、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驱动,在土地制度设计中看历史很重要。我们的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是过去三千年未有,现在应至少覆盖一个社会平均生死周期,未来还要面向成百上千年,千年大计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更大解放。换言之,就是要从人入手,逐步创造条件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公平,考虑剥离人身上的不平等负担,比如,住房负担、教育和医疗负担、户籍对人的限制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让每个人的辛勤付出都获得应有的回报,激发国民的创造活力,从而实现整个社会更平衡、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主义要剥夺的不是社会的生产分配权,而是用这种分配方法来压迫别人劳动的权力,人类社会的未来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还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对私有制要进行扬弃,重建个人所有制。在实践中,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是漫长的,分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两种形态。社会主义是由作为人的共同体的社会、参与国家或区域整体资源的配置、促进劳动人民共同发展和为劳动人民利益服务的一种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发展道路。迄今为止,社会主义从一种空想到科学,从一种思潮到实践,已经有超过500年的发展历史。

比较视角。制度内容是需要知识支撑的。人的知识可以通过国内比较、国际比较等发现和积累,在土地制度设计中有比较很重要。为了把土地制度建构好,不仅需要重视文字规定的比较,而且需要重视时空条件和隐含假设的比较,还需要重视将制度的相关内容尽可能制定完整以提供可比较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在合理比较中拓展视野、汲取智慧和建构内在一致的逻辑框架。要联系宏观环境和宏观机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和微观机制(人民公社体制、家庭承包制)、支持系统(公共管理服务、自我服务组织)和中间连接(战略规划、经济结构、社会规范),系统完整分析对比,扬长避短,取经借鉴。比如,变革一种已经存在的经济制度,当它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当它赖以存在的诸多条件尚未出现时,也不会登上历史舞台;推进社会主义不断发展,需要建立在促进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

问题视角。制度内容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制度要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在土地制度设计中,坚持问题导向很重要。用土地制度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物的问题或者技术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或者秩序问题,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的责权利安排、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关系重大,不能在制度设计上隐含问题,必须在顶层思维上就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践中,这是一个不断探究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把土地制度建构好,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本本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反右、又要反左,重视矛盾论、斗争论和实践论,团结一致向前看。在理想的土地制度中,国家要打破财产和权力的代际传递,推进人与人之间的发展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机制公平,促进人的生产性努力、知识增长和积累投资,抑制人的分配性努力、不劳而获和故意破坏,调控人的不努力、闲暇追求和收入差异,把激励机制搞对,逐步建立现代化社会。

整体视角。制度内容是内含整体考虑的。用制度解决问题,与用暴力、人治或强权解决问题不同,要遵循公开、理性、严谨和规范的精神思想和合理方法,在土地制度设计中,关注思想方法的整体考虑很重要。由于社会问题客观上是多样复杂的,不同人对同一事物和具体问题的认识会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对制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规范化。换言之,这种规范化是内含在制度内容中,有的是公开显示的,有的没有公开显示。比如,在土地经济利益的分配上,要重视按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管理、调节和规范,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及方法与资本主义的分配原则及方法既有一致之处,也有很大的差异:两者都重视对生产性努力的激励并提供保护,但前者坚持参加劳动者利益优先,更加重视考虑社会平均劳动报酬水平,而后者坚持参加投资者利益优先,更加重视考虑社会平均投资者回报水平。

法治视角。制度内容是需要保持基本稳定的。一个好的制度从提出观点到形成政策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越新越好,也不是越简越好。在土地制度设计中,推进法治建设很重要。要增强依法执政本领,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完善“操作系统”,建构良好的微观基础、运行模式和发展道路。实行依法治理的关键是要着眼全局,立足长远,建立稳定框架,有序解决问题。要重视权责性思维,在产权界定中考虑相关责任,有权必有责,权责要相当。重视权义性思维,认真对待权利,以权利、义务为工具去审视、调整社会关系,处理社会矛盾。重视合法性思维,公权力和私权力行使都要合乎国家法律要求特别是法律文本的具体规定,执法司法要找准找对法律,即使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也要符合法律的目的、原则和精神。重视契约性思维,尊重契约,善用契约。重视程序性思维,权力行使要有程序,程序还应正当,要求公开、中立、理性、排他、可操作、平等参与、自治、及时终结。重视规则性思维,先立规矩后办事,立好规矩再办事,尤其要重视法律的作用,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要创制出符合公开、明确、稳定、可预期、无内在矛盾、可遵循、具有同一性、不溯及既往等先进标准的良法善规。(未完待续)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