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曾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毛主席是很难下决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0月1日,金日成、朴宪永联名致函毛主席请求我国直接出动解放军给予援助时,我国是否出动军队支援朝鲜人民作战,这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是十分艰难的抉择。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新中国领导层面临是否出兵支援的艰难抉择。
毛泽东作为最高决策者,内心斗争尤为激烈。
胡乔木作为多年秘书,后来坦言毛泽东一生有两件事最难决断。
1946年与国民党决裂和1950年出兵朝鲜。
原因很清楚,对手是拥有绝对海空优势和“联合国军”称号的美军,新生的中国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决策过程让毛泽东寝食难安,多日未刮胡子。
胡耀邦曾回忆,毛泽东为出兵问题苦思冥想,胡子长得很长才最终想通剃掉。
国庆一结束,中共中央领导核心就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紧急开会,连续几天在烟雾缭绕中激烈辩论。
考虑到让大家畅所欲言,毛泽东决定不做会议记录。
卫士长李银桥目睹了这一切,提及毛泽东会前吃了三次安眠药也无法入睡,会议从傍晚持续到深夜才倾向出兵方向。
10月2日,毛泽东起草了致斯大林决定出兵的急电,但党内意见并未统一,这份电报并未发出。
同时,周恩来做最后外交努力,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
请其转告美国,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理。
美国方面收到这一严肃警告后,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却将其视为“恫吓”,置之不理。
苏联的表现令人失望。
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积极鼓动,当战局恶化后却一味规避风险。
他甚至致电称“中国是朝鲜唯一希望”,力促中国出兵。
但在最关键的问题——提供空中掩护支援上,斯大林出尔反尔,反复更改承诺。
胡乔木曾指出,苏联方面紧张程度超出普通人想象。
在10月3日后的中央决策会议上,关于出兵的巨大风险和潜在代价被不断提出,毛泽东理解这些担忧,但内心煎熬,表示看到邻国危急却袖手旁观,“心里难过”。
关键时刻,彭德怀抵达会场,坚定支持出兵,并直言参战即使打烂了,也不过是让解放战争晚几年胜利。10月5日,出兵初步确定。
美国并未停下脚步。10月7日,联合国通过美军占领全朝鲜的决议。
警告无效,毛泽东于10月8日签署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编为志愿军,立即向朝鲜开进。
周恩来与林彪随即飞往莫斯科,希望落实斯大林关于提供装备和空中支援的承诺。
10月11日,周恩来发回急电:苏联表示飞机转场需两至两个半月,无法立刻支援。
毛泽东只得紧急电令彭德怀:原地待命!
但经过再一轮紧张思考,毛泽东于10月13日复电周恩来,强调美军压至鸭绿江边将对东北造成巨大威胁,进而影响全局,因此“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再次确认了出兵决心。
10月16日,彭德怀开始布置入朝事宜,先头部队和侦察人员已越过鸭绿江。
然而10月17日下午,部队突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
原因令人心寒:启程回国的周恩来被告知,斯大林最终决定,苏联空军只保卫中国本土,绝不飞越鸭绿江提供掩护。
斯大林再次违背关键承诺,无非是担心卷入与美国的直接冲突。
这让志愿军即将在毫无空中保护的状态下作战,困难陡增。
聂荣臻回忆,毛泽东当时再次陷入深深思考,甚至致电已开始行动的部队暂停行动,反复权衡利弊。多日失眠的毛泽东承受着巨大压力。
10月18日,毛泽东再次召集会议。
周恩来通报了斯大林最后的退缩立场。
尽管空中掩护落空,但考虑到苏联同意提供武器,且美军攻势迅猛,已威胁平壤,毛泽东最终一锤定音。
无论多难,志愿军必须按计划入朝,一刻不能再拖!10月19日傍晚,志愿军四个军在鸭绿江边待命。
据李银桥回忆,毛泽东当晚服了三次安眠药仍无法入睡,焦虑万分。
直到黄昏时分,代总长聂荣臻报告部队已成功入朝,毛泽东只说了“睡觉”二字,终于沉沉睡去。
这一重大决策,展现了保卫新生共和国安全的非凡胆略,其历史影响深远。
主要信源:(人民日报《党史故事: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